|愛玩是天性-玩「玩具」能認知世界?|

 

新石器時代,在石板上發現刻字遊戲;印度河谷文明中,挖掘到模仿器物或鳥獸人物的玩具;古埃及文明中,皇后會玩棋盤遊戲;古希臘文明中,發現了有輪子的小馬;中美洲的奧爾梅克文明中,挖掘出了野獸造型的小車車。 知名教育家約翰洛克在《教育漫談》中對玩具的論述提到: 「另一件事是,孩子有一種慾望,就是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,作自己東西的主人。他們要當物主,這不僅可以從中獲得樂趣,而且享有隨心所欲的支配權。」

 

|古埃及的法老和王后們最愛玩的桌遊「塞尼特」(Senet)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雙人版圖遊戲。 圖片來源- Keith Schengili-Roberts|

 

玩具在表面上預見了成人世界的工作樣貌。

—— 知名文學家-羅蘭巴特 ——

 

對兒童來說,玩具能訓練所有身體感官,認知社會運作,學習運用工具,和親朋好友玩遊戲來建立人際關係也靠「玩具」,從遊戲中學習對世界的一切認知。從古至今,玩具是文明和社會的演化的結果,配合當代科技和技術,會創造出不同的產物。接下來讓我們來為大家介紹,那些青春歲月曾擁有過的玩具。

 

鳥飛、魚游、兒童遊戲。

—— 遊戲治療大師-加里·L·蘭德雷斯 ——

 

 

60至90年代當紅玩具大回顧

 

|橡皮筋跳繩|

把一環又一環的橡皮筋,長常的串起來,變成跳繩,唱著:「小皮球、香蕉油......」搭配勾、挑、跨、踢、繞、踩等動作,可以玩一整個下午呀!難怪從1960年代至1990年代都超紅!

 

 

|尪仔標|

雙方相鬥之下,「壓在下面的尪仔標」就輸了,而且要給贏的一方,這麼辛苦收集的尪仔標拱手讓人怎麼行?從紙製到塑膠製,從圓形到有造型,1960年代大家都在瘋搶「看起來有贏面的特殊造型」尪仔標。

 

|竹筷槍|

在1970年代,拿著幾雙從拜拜桌、流水席上搜集來的筷子,用橡皮筋綑起來,就可以擁有一把自己的竹筷槍!把橡皮筋套上,瞄準目標物,輕輕撥動板機,橡皮筋就飛出去了!

 

|紙娃娃|

芭比娃娃相對昂貴的1970年代,紙娃娃可以滿足女孩幫娃娃換衣服、戴配件的平價芭比娃娃取代品。

 

|扭扭車|

別小看沒馬達的扭扭車,在1980年代超紅,可以軋車、甩尾,如果沒有控制好就會撞牆和雷殘,這是當年每個小孩第一台車,愛不釋手呀!

 

|四驅車|

1990年代日本動畫《爆走兄弟》在台灣爆紅,周邊商品四驅車變成人手一台的玩具,自己動手組裝車殼、自己用銅線纏馬達,跟朋友在跑道上一決勝負!

 

|電子雞|

「滴滴滴!」再不餵牠,才剛出生的小雞又會餓死了!1996 年由日本萬代公司推出「塔麻可吉」,虛擬的電子雞可以滿足孩子有寵物陪伴的心理,又不需要真實的照顧寵物,所以也深受家長喜愛。

 


 

台灣玩具冷知識,你都知道嗎

 

|乖乖推出連載彩色漫畫小贈品,有小叮噹、忍者龜和風雲三國志等經典劇情。翻攝自乖乖廣告YouTube影片|

 

 

吃乖乖送玩具:以前乖乖曾經隨袋附送貼紙、小漫畫等玩具,當年的孩子們每每次買到乖乖,最期待的就是找贈品。

 

玩具可回收再利用:台灣每年回收再利用的玩具多達5萬件,而且近七成都可以回收喔!

 

代為組裝玩具的專家:喜歡買組裝玩具,又嫌上色太麻煩嗎?可以找專業代工來幫你組好組滿,不過專業代工收費也是很高的~

 

玩具也需要避邪:紙娃娃因為長得像「紙扎人」,很多阿公阿嬷會叫乖孫,在農曆七月用紅紙包起來避邪。

 


 

玩具承載著當代的縮影

 

|電子雞。圖片來源-Mrs Piggy|

 

 

每個年代的玩具代表著當時的「歷史」和「文化」背景,如果想要看當年的縮影,玩具也許是最好的代表物,保留一個時代的「流行元素」、「歷史故事」等。

 

曾經在家門口玩著竹蜻蜓、陀螺、空氣槍等玩具,雖然沒有酷炫的聲光效果,但是手動操作、組裝,可以訓練身體感官,對孩童時期的發展來說特別重要,很多實體玩具也都需要和親友玩,也能培養社交技能。

 

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,被人手一台的電子雞「滴滴滴」叫的聲音取代,後來又被有更豐富劇情、更多元操作的gameboy取代,孩子低頭沈浸在電子遊戲目眩神迷的聲光效果中,但是玩具形式的改變,慢慢的不再需要和朋友一起玩,固定的遊戲邏輯和形式,也缺少一部分身體感官訓練。

 

隨著技術創新,玩具不停的改版,我們可以看到玩具的演化脈絡,「老玩具」只是時間賦予的「形容詞」,而保留下的價值是電子遊戲無可取代的。

 


 

「少子化」「廉價玩具」衝擊MIT玩具市場

 

巴斯光年的背面寫著「Made in Taiwan」,那個時代,台灣曾是「玩具王國」,代工外銷十億商機,但自從1990年代工廠陸續外移,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資料庫顯示,2018年統計,台灣玩具製造業這幾年外銷維持近4.7億美元,排名世界第17位玩具出口國。

 

過去「玩具王國」的盛況靠代工,台灣的勞工工資與生產成本大幅上揚後,所以被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取代,陸續外移了8成的工廠,只剩下2成留在台灣。面對人口在2020年負成長,少子化衝擊實體玩具市場,進口廉價玩具在市面上流動,又要抵禦線上遊戲的衝擊,台灣製玩具面臨不少考驗。

 

台灣少數的本土玩具工廠也力求轉型,製造成本高,雖然少子化洪流,主要收入以外銷為主,還是持續努力發展自創玩具,這幾年在台灣市場上的實體玩具,主要有遙控機器人、玩具車等結合編程的電子玩具,或是收藏公仔、益智玩具、木製玩具等可以動手操作或組裝的玩具。

 


 

玩具是時光膠囊-跨世代傳承玩耍文化

 

線上遊戲無法取代的價值

|訓練嬰幼兒五感|

在嬰幼兒時期,玩具可以訓練感官,就是「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」等五感,可以決定寶寶大腦、神經體系及身體感覺發展,玩具能幫助幼兒的五感達到互動協調的成熟。

|激發創意|

線上遊戲聲光效果體驗非常多元,但是破關有固定邏輯,實體玩具可以提供無限想像,發揮孩子的創意,例如:手上的象棋不只能放在棋盤上,還可以拿來蓋房子;陀螺的繩子配合不同的繞法,可以打出不同的旋轉方式;日月球有多種招式,甚至有國際比賽等,實體玩具的優點太多了。

|培養社交能力|

玩玩具時,常常會揪朋友一起玩,邊玩邊聊天,培養溝通能力,未來長大也比較容易融入團體生活。

 

歷史文化傳承價值

|跨世代傳承|

爺爺奶奶示範木造陀螺,玩給孫子看,實際體驗那個年代人手一顆的陀螺,聽著那個年代的故事,這是玩具存在的「跨世代」文化傳承價值。

|玩具工藝的傳承|

手上換過一個接一個最新的玩具,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玩具,回顧歷史,其實不少經典玩具都是「舊瓶新裝」,舉例來說,戰鬥陀螺的前身是木造陀螺,只是用新科技賦予的新樣貌、新玩法,還是留有最初發明的本質。

 

|老街上,年邁的長輩專注的打陀螺。圖片來源-Szulung Li|

 

|玩玩具。圖片來源-Zheng-Xian Wu|

 

 

 


 

最早開始的玩具都是實際手作為主,運用「現實生活」中可以取得的材料製作成獨一無二的玩具,直到現在的虛擬實境,玩玩具最終追求的都是「真實」感官體驗,「實體玩具」無論在真實體驗、文化傳承和歷史背景上,都有線上遊戲無法取代的價值,實體玩具的魅力,你準備好來體驗了嗎?

 


 

 

敲打達摩 不倒翁玩具

剪刀石頭布!由誰第一個來挑戰,夥伴們輪流拿著錘子,太大力會把達摩敲倒,太小力積木又動不了,需要用巧勁、找好角度敲打積木,才能成功征服魔王「不倒翁」。

磁性組合積木小火車

「火車快飛,穿過高山,渡過小溪,不知跑了幾百里...」這輛火車要跑去哪裡? 還記得第一次與家人手牽手搭上蒸汽火車去旅行,一路上的山水風景,曾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景色,穿過平交道的號誌聲響、鐵欄杆的碰撞聲,好像經歷了一場奇幻旅程。 

木製手打地牛陀螺

小時候,互相對戰陀螺是最熱血的遊戲之一,陀螺的碰撞聲、朋友的歡呼聲,加上陀螺的呼嘯聲,最讓人熱血沸騰,場面會更熱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