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料|台灣文化合作社
臺語俗諺》七夕就是要拜七娘媽

臺語俗諺》七夕就是要拜七娘媽

Aug 03. 2022

【回好代誌】


《撰文/好料|台灣文化合作社》

 

▌七娘媽生(tshit-niû-má-senn)

 

「七夕」農曆七月初七,除了是牛郎織女相見的情人節,更是七星娘娘誕辰,傳說是孩童的保護神,以前農業社會醫藥不發達,孩子常夭折或生病,家家戶戶都會祭拜七星娘娘,直到孩童16歲(舊時16歲即成年),希望保佑小孩平安長大。

 

古早時家家戶戶每到七夕,最具代表性的三樣供品是麻油雞酒、油飯、糖粿,前二樣都是生兒育女後吃的傳統食品,祈求祂們保佑16歲成年前的子女平安順遂。

 

還有,愛美的七娘媽,祭品也不能忘了梳妝用品,準備胭脂、粉餅,及圓鏡、水盆、梳子、簪花、花露水等物,但都是要讓七娘媽梳妝打扮。也有人會擺上裁衣用的針線、剪刀和布尺,項目各家習慣不同,鮮花多選用圓仔花、雞冠花盛盤中,象徵圓滿和多子多孫。

 

家中有成年者(滿16歲的孩子),會供粽子、麵線,以及燒七娘媽亭(一紙糊亭座)。儀式的重點是鑽進供桌三次,藉此儀式感謝七娘媽的呵護,象徵之後脫離七娘媽的照顧;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孩子,已經是個大人了,未來要肩負更多的責任。

 

然而,隨著時代進步、鄉村都市化,繁複的古禮已經從簡了,通常以雞酒、油飯和梳妝用品為主。

photo sources: 好料|台灣文化合作社

 


JUDY HUANG
在說好故事的路上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