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回好代誌】
《撰文/好料|台灣文化合作社》
印象以來,農曆七月就是我們說的鬼月 ,不過,在清朝時臺灣民間信仰中,春分也被視為「鬼門開」。當時祭祀鬼神不只在農曆七月,甚至連(春分)農曆二月初至四月八日,長達兩個月的時間,都會有大型的祭祀活動。
春分鬼門開是平埔族傳統?
古代流傳春分是「陰陽的分界線」,皇家會在這天舉辦重要的祭典,而在臺灣把春分當作「鬼門開」的日子,農曆四月八日則是「鬼門關」的日子,典故來自清朝官員記載,歸順的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紀錄《化番俚言》中所提到。
春分至農曆四月八日這段時間,臺灣人會在家準備供品祭祖、祭祀無主孤魂,也會去掃墓,直到農曆四月八日「鬼門關」,會供奉美酒跟水果,讓祖先們先飽餐一頓。再準備幾套紙做的衣服,還有一些生活用品,燒給即將回到陰間的祖先,希望祖先們能在陰間過得舒適。也會另外為無主孤魂們準備一套衣服,希望祂們能夠安心上路,不要眷念人間。直到下次重大祭祀,就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了。
至於這長達兩個月的鬼月由來,目前只存在紀錄中,實際的習俗並沒有傳承下來,所以也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過。
自成一格的臺灣鬼月
鬼月由來有很多,甚至有謠言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霸佔農曆七月,故以謠言混淆視聽,連在中國、日本和韓國的歷史文獻中,都沒有提到鬼月的相關紀錄,甚至在中國鬼門開和關都在中元節當天。那麼臺灣人的鬼月是怎麼來的?
推測是,早期臺灣移民社會死傷甚多,例如:漳泉械鬥、原漢對立、抗荷、抗清、抗日等移民問題,有很多無主孤魂,所以到了清代晚期,開始設立普渡的大型祭祀活動,建立「大眾爺」、「萬善公」、「有應公」、「百姓爺」、「義民廟」等公廟來祭祀無主孤魂,才開始演變出「鬼月」的說法。
臺灣人的鬼月,都會準備豐盛的佳餚和祭祀品,提供給神明、祖先和四方好兄弟,處處展現人情味,已經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傳統,至於由來是什麼,好像已經不那麼重要了。
photo sources: 好料|台灣文化合作社